本帖最后由 RACHELLUO 于 2016-11-30 10:20 編輯
-
-
經常有人和我討論一二年級要不要送孩子去作文培訓班,通常我會發張圖給對方看,彼此心領神會。
很多人認為我特別愛帶小孩去機構上課,其實這是誤讀,我一點也不愛,天啊,誰想把自己心肝寶貴的小孩在周末和閑暇時帶去悶不透氣的機構,一坐幾個小時坐得腰酸腿痛痔瘡都要發了,只是有需要的課我確實會帶去,但作文這事,其實和數學英語還真不太一樣。
早期接觸英語,很大程度上還是培養語感,語言的學習能力在幼年階段屬于無意識狀態,對語法的學習倒可以略往后放,家庭教育的弱項在于難于貫徹,較難系統;而數學的學習,在于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的階段,早起思維訓練表面上看是對知識的學習,實質上是最接近對智慧的錘煉,做的是小棍搭房子的教學實踐,而隨著知識點的累加,對于廣度的要求變大,對于難度和深度的要求并未隨之正向增長。
而早期學作文,這卻有點不同,本身識字量還不夠,表達能力還停留在對周邊事物的描述,這個時候的培訓很大程度在于字詞句的訓練,這個部分的學習,99%的學校學習都可以覆蓋,剩下1%是應該被取締辦學資格的。這個階段的作文培訓班有沒有實效,有,但是卻多多少少犧牲了同期可以用來閱讀優質繪本的時間精力,最大的收益是孩子很早就可以寫出成段成篇的文章,但是談不上任何獨特“觀點”。
從作文培訓的內容來說,可以培訓的是行文的思路建立和積累詞匯,但是通過大量過度的訓練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你不會要一個剛學走路的小孩子去走貓步甚至提醒他抬頭挺胸,剛開始走路的要求就是不摔且能自主控制方向,想象一個孩子在開始喜歡說話的時候不斷的被打斷,告訴他你的發音不準,這里應該卷舌,那里有后鼻音,或者要求你每天一定要說話多少字,這都是很荒唐的事情。
如果習慣在條框中和草稿中寫的寫作,準確的來說,那其實只是比較長的填空,這種方式的“寫作”最大的作用就是成功的磨損孩子對于寫作作為天然表達方式的興趣。作文機構大致分成:
A完全重建,直接教套路,類似整容,還非得整成大眾臉;
B適度美化,幫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認真丟書袋,引導孩子立論并闡述;
C 鼓勵閱讀,發掘孩子的個性特點,從“心”引導;
其中A耗時最短,最易見效,但最為普遍,因為容易開展標準化教學。強調先打條框,建立骨架,A以往在考前突擊,但現在爪子往下伸到學齡前兒童。要識別這種機構很容易,基本上加盟式沒跑。剛開始進入這種機構學習,家長覺得成效快,寫得又多又快,但是慢慢就發現自己孩子寫的東西千人一面,或者“美則美矣,卻沒有靈魂”,恰恰真正作文或者考試的改卷老師見過太多套路化“美女”,去偽存真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鐘楚紅,張曼玉,王祖賢長的大相徑庭,卻讓人印象清晰。但辨識度“靈氣”恰恰是作文的核心競爭力。即便在科班學習寫作的人,最后也沒有出來幾個作家,多數人能寫個公眾號賣段子過個生活都不錯了。更何況小學階段的套路學習?大多數都不會贊同裹小腳的做法,但是在小學四年以前的作文學習,字都沒有認全,世界觀正在形成中,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裹小腳呢?原生態當然有原生態的可取之處。
秉持B理念屬于還有辦學理想和良心尚存型,但是很難做到的是根據每個孩子的思維特點去尋求美化形式,每個人往課堂一坐老師就開講,也沒錯,我連你媽貴姓都不知道,怎么實現從興趣和背景出發?
至于秉持C理念,實際操作基本和培訓機構無緣。
原因出在哪,作文到底是什么,葉圣陶說過,作文就是用筆說話。那么,輸入不夠,你指望孩子輸出什么?輸入包括閱讀,更包括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過程,這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財力支持。沒有過程,何來結果。一堆人坐在教室里學習如何描述梨子的滋味,不如真的去嘗嘗梨子,少年兒童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童真,這恰恰不是作文培訓能給予他們的營養。未來社會競爭的重點,不是在于你如何利用華麗的辭藻,而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言之有物,這是一種感性能力。而在大量的寫作訓練和閱讀范文之后,這種能力反而會被廢黜。意識形態的自由度關乎未來是否能正常的生存。也許鉆進一個套里會令有一些人感受到安全,但是在要孩子鉆套之前,不妨自己再多想一下。“語文”這個學科,遠不僅僅是看書寫字那么簡單
有時候我談到寫作文培訓苦不堪言,有人說也許是因為你小時上過培訓班所以有“底”,老實說我聽歸聽,我從來不管老師怎么講,我愛怎么寫還是怎么寫。
去參加作文培訓的原因只是因為拗不過老師和家長,所以我不得不把我唯一一個周日貢獻給作文班們,內心深處不置可否。如果我不去上作文班,我還可以讀更多我感興趣的書籍。為了考試或者競賽突圍的那一點點優勢,付出時間和精力,值得嗎?
可是,少年時代如我般我行我素的人很少,很多人被戕害了愿意用文字去表達的樂趣。如果你家里和我家里一樣,孩子不多,不愿意拿孩子前途和時間來冒險,這件事不如再慎重點。作文培訓從誕生到現在已經快40年,這么多年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可見這個學科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