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回到家,駿駿象往常一樣搶著給我開門,象往常一樣問:“Have you got a new book or a present for me?(有沒有新書或禮物?)”
我笑著說:“You can’t ask for presents everyday. I’ve got some new books for you.(你可不能天天都要禮物。我給你買了新書。)”近一年多來,基本保證每天都有至少一本新書給他讀。
雖然沒有禮物,但駿駿聽到又有新書,依然十分高興:“New books? I want to read!( ...
一九八三年,美國在有識之士的倡議下,成立了一個全國委員會,專門探訪閱讀危機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在美國教育部的幫助下,由全國教育學院與全國教育協會組織,知名專家學者組成了"閱讀委員會"( Commission on Reading)。這些學者在兒童發展、語言及學習閱讀各領域均學有專精。由于學校課程的每一項內容幾乎都根植于閱讀的基礎,因此閱讀是所有問題與解決方案的核心,這樣的看法是大家的共識。
鑒于閱讀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訓練方式,因此每年大約有超過一千兩百份研究報告是以閱讀為研究主題的。委員會耗時兩年,詳讀過去二十五年一萬多份研究報告,以決定哪些方法有用,哪些或許有效,哪些方法無效。委員會于一九八五年發布了一項名為"成為閱讀大國"(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的報告。我認為這是二十五年來最重要、最具"常識性"的教育文件。在主要的發現中,有兩項簡單的論述有如暮鼓晨鐘:
邁克爾·狄貝基(Michael DeBakey)博士是醫療史上最有傳奇性的心臟外科醫生,他不僅創立了美國“國家醫藥圖書館”(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現在更名為“國家心肺與血液協會”,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還創建了流動陸軍外科醫院,很多電影和電視節目都在此攝制。狄貝基的父母是自學成才的黎巴嫩移民,在路易斯安那州生活。狄貝基家規定每個孩子每周都要去圖書館一次,借一本書來看———每周一本。有一天,邁克爾發現了他有生以來見過的最棒的一套書———《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但圖書館館員卻不肯讓他借。他父親得知后,便給他買了一套。
你的家庭(和教室)圖書館不僅要有孩子可立即閱讀的書,也要有孩子可以隨之成長的書──如百科全書。某位朋友給我講了一位年輕骨科醫生的故事。查爾斯·艾倫·霍爾特(Charles Allen Holt)在圣路易市的卡迪納葛倫農紀念醫院實習時,非常熱心地向那些學歷不高的父母介紹有關“朗讀”的理論。由于對這件事很好奇,我在印第安納波里斯找到了霍爾特醫生,請他說說他是如何成為“朗讀”的奉行者及倡導者的。
他告訴我,他小時候住在密蘇里州杰斐遜市時,他的爸爸媽媽經常讀書給他聽。當時他看電視是受限制的,但是書本卻在他識字前便唾手可得了。霍爾特醫生說:“我記得我媽媽把一本《世界百科全書》(World Book Encyclopedia)放在我跟前的地板上,細細翻閱,陪我度過休閑時光。所以我讀幼兒園時,能在1分鐘之內找到任何主題在百科全書中的相關資料。”
當被問到如何從一個在貧民區長大,沒有父親,母親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教育程度,甚至自己小學五年級時還是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變成世界知名的腦部外科醫生,而他的哥哥也成為工程師時,卡森醫生解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他母親的宗教信仰,再者就是母親限制他們兄弟倆看電視,并強迫他們讀書。讀者若對這個故事感興趣,請看由本·卡森本人所著的《天賦之手:本·卡森的故事》(Gifted Hands: The Ben Carson Story)一書。
本章要表達的是:人們在家中應該有節制地看電視,而不是要求大家讓電視在生活中消失。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電視應當被廢除,并且有些研究報告顯示,那些家里沒有電視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見得比那些在家中適度看電視的學生的成績好。適度看電視和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不同的節目才是最重要的。美國小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兩歲以下的幼兒不應該看任何電視節目,而且電視機也不應該擺在年齡較大的孩子的房間里(關于這點,稍后有更詳細的討論)。對兩歲以下幼兒的建議,部分是基于專家的研究結果:幼兒腦部的發展必須通過與大人或物體間產生互動,而不能光靠被動地接收電視傳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