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家吉祥 于 2016-12-31 14:42 編輯
首先聲明我是寶爸,所有文字為本人原創,版權歸我。
我把對小孩1-4年級的所做的教育實驗總結了一下,書稿已經完成草稿。現在連載一下,一個是希望將來出書能多賣幾本,不虧本就可以繼續堅持研究寫作了。二也是希望能交流一下。
古人說,至善莫若教子,至樂莫如讀書。不知不覺,小孩已經十歲了,這十年我們也不知不覺做了一件事。
在0-6歲時,小孩媽一直堅持寫陪伴小孩的長篇日記。小孩上小學后,我是當老師的,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一直堅持做兒童教育觀察筆記。我做的主要做素質教育,做為學校教育的一個補充,我做了大量的教育實驗,觀察小孩是如何學習的,做為我教學的案例來用。
我希望給小孩完整的教育,我的方法是邊閱讀資料書籍,在教育上查漏補缺,邊拿小孩做實驗,驗證一些教育教學理論,在事上磨練。一直想把這些記錄整理出來,但是千頭萬緒,實在為難,還有就是兒童的隱私權問題,因為文字不能代表個體的全部,人總在變化的,寫成文字怕對小孩造成不好的影響。
最終還是整理了大部分記錄出來,因為小孩看到自己家寫的書,也會更喜歡讀書。
這里聲明一點,本人只是客現還原我的教育實踐的,我看到的教育現象,我的教育反思,供有興趣的人參考,不想有什么爭論,有可能的話分享一些教育書籍的閱讀心得,這也一種樂趣。
我把資料與反思整理成兩本書稿,
一本是跟著課本去旅行,我帶孩子穿越中國到走遍廣州的過程中看到的現象,以及我對兒童在研學旅行中的現象觀察和反思。
一本是關于兒童全科學習的,我這些年對兒童做的各種教育實驗,科學教育、國學教育、食物教育、故事教育、創造力教育、自然教育、家庭環境教育等等。
前言 我的研究和我的教育觀的改變有關,當我騎行旅行歸來,用心體驗看了這個世界后,開始靜下心來閱讀,突然發現自己以前教育的不足,只學過課本和專業的知識,沒有體驗過完整的教育。關于這個世界我有太多不知道的,世界是完整和豐富的,知識也是整體性的,在旅行中,突然感悟到知識的整體性,以及體驗對學習的重要性,當有過體驗之后,再去學習,很難忘記,我去過西藏后,閱讀到關于西藏的資料時,總是比較容易記住和理解,也能比較快的明白之間的關系,會有種觸類旁通的感覺。當我們見多識廣之后,再閱讀文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會發現文本是活的,能指向自己的生命體驗,會引起共鳴,當沒有體驗時,文字是死的,機械的,它與我有何干?當面對真實世界時,能發現文字背后的隱性的東西。 沒有孩子和孩子沒長大時,總覺得教育孩子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在陪伴兒童成長時,兒童不明白的問題都會問父母或教師,隨著兒童的長大,會發現父母應當是百科全書式的教師或者說是全科教師,能為兒童描述出這個完整的世界,兒童能從父母或教師那能得出通向世界的指引。我發現自己僅有專業知識是派不上用場的,但是互聯網帶來了終身學習的便利,于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不斷的自學各種科目,閱讀大量的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和孩子一同成長。 在陪伴的過程中我自學了全科知識,需要長時間技能訓練的科目至少學會了欣賞,于是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個笑話再也笑不出來了,因為實踐的真的需要這樣教,描寫運動之美就是語言,身體力行去閱讀城市就包括體育。在家庭教育的情況也是一樣,父母基本要是全科學習,體育老師不能輔導自己小孩的語文嗎?語文老師就不能輔導自己小孩體育嗎? 分科教育有明顯的優點,讓人專而精,而且條條大道通羅馬,各個學科到盡頭就很類似了,但是在現實在也會帶來一些誤解,各學科往往會認為是獨立的,沒有關聯的,人們也會被貼上各種標簽,你是這專業的,你是這行的。人們一問教師,馬上會問你是教什么科的,默認你就只懂這個。所有的學科知識都來自生活,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慢慢分成不同學科發展,從不同方向描述同一事物或同一現象。在創造性的勞動,和大生產過程中,需要各學科的人一起協作完成。在個人生活工作中,實際上都是沒有嚴格分科的,特點對兒童來說,生活世界是個整體,并沒有分科分專業這個問題,分科只是成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有些教育在學校教育里暫時沒條件,或者想做比較難做好的,我們自己可先做,比如生活實踐的教育,經歷的教育,人的意志、磨難、情感等的教育等等。在陪伴小孩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一些現象,比如成年受到的教育是過往的教育,過往觀念思維和方法有的并不一定適合現在的孩子,比如背誦學習,成人要理解后才容易背,小孩學語言的能力是天生的,聽多了就能背,根本不需要理解,慢慢就能懂;小孩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慢慢的就會發現自己很多方面不如小孩,但是有能力給小孩創造學習條件和引導就行了;除了知識和邏輯外,更多的要向小孩學習,要了解發現小孩的天性,以及小孩內在潛能,每個兒童都是卓越的,有無限可能的,但是我們現實這個世界是有限的,無法包含兒童的無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和發展人。教育是需要陪伴,關注,觀察,啟迪。兒童會知道你是否用心。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全科學習變得容易,大部分是知識互聯網上都有,大部分的問題互聯網上都有答案,在現實中如何運用這些資源來教和學,如何把互聯網上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知識,通過學習給兒童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是我想做的事和想研究的問題。 將兒童的研究公布,會面臨著倫理上的問題,生命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文字很難描述完整的生命體,只能是一個個切片,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會有不同的理解,我一直擔心兒童的隱私和被標簽化。支持寫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在認真閱讀時,小孩也會閱讀,小孩讀到爸爸寫的書時,也開始想寫書了,并找到了切入點,她要創作一本童話書。身教重于言傳,我在寫作的同時,也將會激小孩的創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