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華
- 0
- 帖子
- 3971
- 經驗值
- 22462
- 注冊時間
- 2006-11-8
- 媽幣
- 92761
 
- 帖子
- 3971
- 經驗值
- 22462
- 注冊時間
- 2006-11-8
-
♦♦
-
媽媽網輕聊 給生活加點料
-
♦♦
-
媽媽網孕育 就是好用
-
♦♦
-
廣州媽媽網 廣州媽媽網,更懂廣州媽媽
|

本帖最后由 wflying 于 2012-2-11 15:40 編輯
(一) 3元中藥治好發燒的經過:
孩子是前天中午的時候病發起來的,發燒,頭很疼很暈,很怕冷,鼻子干疼,無鼻涕,喉嚨疼,不咳嗽,沒有汗,不想吃東西,不想喝水。
先吃了一劑中藥,快2點吃的。吃了約20多分鐘,出了不少汗了,開始退燒,然后感覺舒服一些,能吃下東西了。吃了碗粥然后他睡覺了。睡到四點多自然醒,燒已經退的差不多了,身體好了很多。有精神聊天和看書了。當天沒再吃藥,保守靜養為主。
一夜好眠,一覺睡到早上8點多。徹底不燒了,有點鼻塞,沒什么鼻涕,喉嚨有點疼,想吃肉粥,不口渴。換了個方,吃了一劑藥。吃完10點。到下午,其他癥狀都消除的差不多了,還有點小頭暈,手還是偏涼。就又按上午的藥吃了一次。到傍晚7點,手也不涼了. 他說頭不疼了,喉嚨不疼,鼻子不塞,除了口腔潰瘍還有點疼,沒有其他不舒服了。基本上可以說好了。
這是這次感冒發燒的全過程。一共吃了3劑中藥,花費1.0+1.1+1.1=3.2元藥錢,加30個小時的細心貼身照料。平均每1-2小時檢查一次癥狀變化,合理清單的飲食,充分的休息,用了2種不同的中藥方。
(二) 我的感想, 為什么以前去醫院, 看感冒發燒都要至少三位數不清-現在的醫療體制不好, 逼良為"__"
我不是醫生,在自己求醫看病過程和給孩子看病過程中,我碰過非常好的醫生,也碰到過一些自己有保留意見的醫生。但是,我最大的感觸是,醫者父母心。現在的醫生很多都很善良很好,但是現在的醫療體制在逼他們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醫生看2次病只給開3元的藥是不可能的,萬一發生了,恭喜你,你真的遇到天使了,趕快感恩吧。當然,這樣的天使我真的遇到過,并且一直感激不已。(我兒子還是BB的時候, 醫生開8毛錢的藥治好了病. )
一個中醫如看一個病人花10分鐘(夠快了吧?),每人才不過7元掛號費+0.5元藥費利潤(假定)=7.5元,則1小時才有45元收入,1月=45*170=7650元收入。醫院有大樓電腦等硬件投資,水電費,保安掛號收費藥方和行政病人等,也就是一個醫生至少要養1.5到2個人+硬件投資水電等,這7000元在廣州夠嗎?所以,在現行的體制下,看一次病想只有幾元藥費是不現實的。所以,看一次感冒,必須要有100元以上的藥費,這樣從藥費收入約二、三十元,醫院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和盈利。所以,病人就只能買很多貴藥。
這醫生不管病人是否需要,都要開這么多藥的現象,多么荒謬。這都是因為現在中醫內科沒有治療費這一說。
(三)我的想法, 為什么不把診療費提高到合理的水平, 避免多開藥
如何處理呢?我覺得中醫摸脈看診應收取治療費50元以上,按照x光或者B超的價格收費,同時仿照x光檢查一樣納入醫保的檢查范圍,因為好的中醫的把脈比X光機還好呢,難道x光機照一次就收費,醫生檢查就不值錢?現在中醫只有掛號費,就算主任的也只有7元,在這樣的體制下3元藥費治療好感冒是不讓醫院和醫生正常生存的荒謬制度。
(四) 還是我的想法,同樣的錢, 寧可直接給診療費, 比濫用藥好
藥不是糧食,不是空氣,吃多了不該吃不需吃的是有害身體的。多買的這些藥,吃下去要靠我們的肝腎去解毒,毒害的是什么呢?特別是嬌嫩的孩子,那些抗生素什么的,危害多大啊。以前我兒子感冒,每次吃了西藥或者吊針了,都要瘦一圈,小臉青白一兩個星期。想起來都心痛啊。
聽過一個笑話,一個富人讓醫生看病,醫生開的藥只需幾文錢,富人嫌便宜,說"我花大價錢請了你,什么人參鹿茸的好藥也不開給我,算什么名醫。" 醫生拿這個無知又虛榮的病人沒辦法,但他實在就只要那點便宜藥就能治好了,多了無益有害,只好加一味藥:人參二兩,燒灰服下。人參讓他燒灰去了藥性,吃了和沒吃一樣。
這個醫生還是極為負責有良心的,以病人的健康需要為最重要。
可是, 現在連這樣的方式也不行了。因為萬一出現醫療糾紛,這樣的方子專家鑒定時一看就能發現古怪,到時候醫生自己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只好開一些和病掛一些關系不違反藥典沒有風險的藥。實際上,只需吃一味藥的,吃了十味藥,還不如多吃點人參灰,至少那沒有毒害,不增加肝腎的負擔。
我曾碰到一個老專家,我兒子拉肚子,開了藥只有8角錢,也有效。我當時只知道感激。現在想想也有點不安,如果她總是這樣看病,醫院領導會不會給她壓力啊?當然這位醫生是全國知名的名老中醫,說不定醫院也要靠她支撐名氣,藥特殊保護的。她的號當時也只要7元,但是,輕易是掛不到的。
我自己是媽媽,如果我孩子或家人得的病只需吃幾元錢藥就可以好了,我寧愿花50、100元甚至更多的診治費給醫生,以支持她給我開幾元的藥。也好過花7元掛號,然后買100以上的藥讓我兒子吃下去,給他的肝腎增加負擔。
如果每一次感冒發燒他都因為我的無知和無能吃一堆不必要的藥,幾年下來,積累的毒害多么可怕。現在,多少城市人在受此制度的毒害。而孩子的內臟發育不完全,對毒害的抵御能力比成人小,同樣的毒害對孩子影響更大更久,所以更可憐。
所以,如果不改革現在的醫療制度,我們肯定會不得不吃下很多可以不吃的藥,注射進很多可以避免的液體。為了我們的健康,我真誠的希望,即使掏我的錢包,拜托你就直接把錢拿走吧,別再給我塞一堆我不需要的藥了。因為,作為不是醫生的我,自己不能判斷你給我得藥哪些是我需要的。
一家之言,供大家批判。
======================================================
好久沒上媽網. 不知道這個帖子竟然引起媽媽們的關注. 另外謝謝推薦
好幾個媽媽都跟帖或者短信問醫生或者藥方. 真的很對不起大家, 本帖只是發自己的感慨和一點想法. 不是推薦醫生的, 也不是推薦藥方的.
因為開方的不是醫生來的. 所以我貼身照顧, 也因為特別緊張, 第一次試哦 現在孩子大了, 如果小的時候, 我也不敢.另外中醫的感冒藥不向西醫,要對癥不同類型并結合原有體質,如果其他類型的錯吃了,據說會出問題的。
我碰到過的好兒科醫生: 羅笑容, 醫術高, 醫德好.以前7元掛號費, 據說現在很難掛到號.
還有一個兒童醫院的女的老醫生, 叫什么娥的, 掛號窗旁的醫生介紹有. 兒子小時候看過,態度特別好,看藥也很合理。可惜,每次隊伍都特別長。哎,好醫生是稀缺資源啊。 如果誰認識什么好的請推薦,其實我也很想好好幫家人調理一下體質。
======================================================
我有本帖的想法很久了。只是這次兒子的治病讓我更加堅定了.
順便說一下, 投降于現在的體制,以前我采用過的折衷辦法,供大家一笑,拍磚也行。
方法一: 少吃點,多的備用。
開的藥,不是都必須吃的。
不想得罪醫生的話, 不要開藥時質疑,不利于得到孩子病情的全面信息, 開的藥就欣然照單全收。
但是, 在取藥后拿著藥去請教醫生(拿著藥哦,要是拿著計費單去,別怪我不提醒你啦), 哪些藥什么情況下吃, 什么情況下不吃。
其實醫生絕大多數是好心的, 開的藥一般都是病情有關,或者根據病情發展可能有用的(要不太明顯了, 他自己會很麻煩)。 一般只要問, 都會告訴你, 哪個再起高熱才吃, 不高熱可以不吃,,哪個咳的不厲害可以不吃。這樣一來, 自己再仔細閱讀說明書,就可以根據情況給孩子少吃很多藥, 多余的, 備用, 或者下次大人感冒用。 如果問都不問,只能怪自己啦,不要怪醫生。
至于西藥,換個藥名包裝就貴了幾倍的事情,就慶幸吧,畢竟比亂用藥好。
方法二:主動讓醫生多開點
比如,在醫生開藥前主動說,能不能順便給開些藿香正氣丸放家里備用(或其它自己有用的藥,本人非公務員,自費的,沒占國家便宜,也從沒占國家便宜的資格。)。醫生一次總要開上百元藥,要不領導要罵他,那不如我主動幫他解決這個問題,他就可以只開兒子必須吃的藥,剩下的那些還是自己有用的,不用去藥店買了。 一舉兩得。這個方法很可笑吧?
|
回帖推薦
jojorainz 發表于3樓
查看完整內容
我開過麻黃1克北杏2克炙甘草2給一個大棗兩個生姜一片給一個9個月小孩.一次后咳嗽就好了.但是如果不是同事的小孩去兒童醫院看過,效果不好,又強力要求我是不敢開的,風險大啊.搞不好要賠500萬啊.,媽媽們不要效仿
大合唱 發表于6樓
查看完整內容
這個醫生這么厲害啊,求推薦,我家寶寶感冒發燒喉炎,看了三家醫院都沒有好徹底
卉子 發表于7樓
查看完整內容
joe11chan 發表于 2011-12-27 16:59
回復 wflying 的帖子
LZ說得很對,我現在每次給兒子看固定一位中醫師掛號費用是40,藥費只有10幾,而且三 ...
求推薦。我家寶寶5歲,動不動咳嗽、扁桃體發炎
卉子 發表于8樓
查看完整內容
求推薦,我家寶寶五歲,動不動就咳嗽,后就是扁桃體發炎。
wendy楊楊 發表于31樓
查看完整內容
前幾天,帶兩個小孩看感冒發燒,是市里最好的醫院,掛的是專家號,就打一天的吊針,花了400元.而且需要連打三天才能好,所以一個孩子感冒下來至少也得花個幾百甚至上千.在醫院,孩子是扎堆的吊瓶,扎堆的開頭孢等抗生素藥.唉,醫生啊醫生,對你真是又愛又恨.
本人30了,人生第一次吊針還是在生下二女時因為咳嗽了好幾個月加上剛順產完才打的吊針,生第一個都沒打過吊針.我們小的時候哪有人打吊針的.而我的大女兒,現在6歲了,都數不清 ...
-
總評分: 經驗值 + 3
媽幣 + 20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